close

2010 JAN 9-13 ~ 北京之旅 Day 2 Part 2


DAY 2 : 頤和園 --- 北京烤鴨宴(大鴨梨--烤鴨) --- 天壇 --- 前門大街 --- 王府井大街 ---東華門小吃街 ---  晚餐(自費)


行完頤和園, 就去食午餐啦~去北京又點會唔食北京烤鴨呢~不過我記得食完這一餐後, 導遊問我們覺得怎樣, 我們的評價就是, 其他的餸菜好食過那個烤鴨!! 所以大家如果想食烤鴨不要期望過高呀!!



食飽飽後, 去天壇公園


天壇公園 --- 位於北京市崇文區,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、祈穀和祈雨的場所。是現存 中國 古代規模最大、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。 1961年 ,天壇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公佈為第一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98年 ,北京皇家祭壇—天壇被列為 世界文化遺產 。


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,形似“回”字。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,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,象徵著“天圓地方”,俗稱“天地牆”。外壇牆周長6553米,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穀壇門和圜丘壇門, 1949年 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,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。
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,闢有六門:祈穀壇有東、北、西三座天門,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、昭亨和廣利門。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,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,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,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,並用一座長360米、寬28米、高2.5米的“丹陛橋”(磚砌甬道)連接圜丘壇和祈穀壇,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。(來自維基百科)



其實天壇公園是北京老百姓的休憩地方, 去到你會見到天壇公園除了遊客還有好多市民, 我們途中就見到這個伯伯用自製的水毛筆練字, 他還應了我們的領隊寫了他們公司名!!



領隊哥哥拍照回公司領工呀!!




圜丘壇 ---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,始建於嘉靖九年( 1530年 )。壇平面呈圓形,共分三層,皆設漢白玉欄板。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,乾隆十四年( 1749年 )重建後,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。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云龍紋,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 螭頭 ,用於壇面排水。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,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,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,形成顯著的回音。


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,雙數稱作陰數。在陽數中,數字9是“陽數之極”,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,叫作“天數”。圜丘壇的欄板 望柱 和台階數等,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。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,共有9層。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,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,中下層亦是如此。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、108塊和180塊,相加正好360塊。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,除了是9的倍數外,還暗含“九五之尊”的寓意。
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,內圓外方,四面各闢 櫺星門 一座。西南角有望燈檯三座(南北二座只餘遺跡),東南角有燔柴爐、瘞坎、燎爐和具服台。壇東還有神庫、神廚、宰牲亭、祭器庫、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。(來自維基百科)





每位遊客都想企正天心石試試, 我就每次都試不到




見到那麼大的雪地, 還是興奮不了





皇穹宇 ---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,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。它始建於嘉靖九年( 1530年 ),初名泰神殿,十七年( 1538年 )起改稱皇穹宇。乾隆十七年( 1752年 )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簷攢尖頂建築,用藍色 琉璃瓦 鋪設屋頂,象徵青天。大殿直徑15.6米,高19.02米,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,三層天花 藻井 層層收進,構造精巧。殿正中有 漢白玉 雕花的圓形石座,供奉“皇天上帝”牌位,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。正殿東西各有配殿,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。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,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,周圍均設石護欄。
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,牆高3.72米,直徑61.5米,周長193.2米。內側牆壁由磨磚對縫砌成,弧度規則,牆面平整光潔,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,而且回音悠長,故稱“回音壁”。另外,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,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。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,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一聲;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兩聲;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,可聽到回音三聲。(來自維基百科)








去完皇穹宇, 我們就跟著導遊去祈年殿, 沿路就是拍拍照~不過途中見到一個地方很漂亮, 我們就私自離了隊~哈哈!!害得人家要找我們了!!




就是這個地方, 我們都離隊了, 這個地方在行去祈年殿的左手邊, 我記得夏天來的時候也十分漂亮, 不過那次不敢離隊沒有影相, 今次大擔一次啦~ 





祈年殿 --- 祈年殿 在天壇的北部,位於 祈穀壇 中央,原名大祈殿、大享殿,始建於明 永樂 十八年( 1420年 ),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。 乾隆 十六年( 1751年 )修繕後,改名為祈年殿。 光緒 十五年( 1889年 )毀於雷火,數年後按原樣重建。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.72米的圓形建築,鎏金寶頂藍瓦三重簷 攢尖頂 ,層層收進,總高38米。
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,不用大樑和長檁,僅用 楠木 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。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,數目排列切合天象:中央4根龍柱高19.2米、直徑1.2米,象徵四季,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,外層12根巨柱象徵一天十二個 時辰 ,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 二十四節氣 ,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 二十八宿 。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,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,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,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。
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穀壇,三層6米高,氣勢巍峨。壇周有矮牆一重,東南角設燔柴爐、瘞坎、燎爐和具服台。壇北有皇乾殿,面闊五間,原先放置祖先神牌,後來牌位移至 太廟 。壇邊還有祈年門、神庫、神廚、宰牲亭、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。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,是 嘉靖 年間放置的鎮石。(來自維基百科)








好多好多雪呀!!!不過我影完這張相, upload上facebook給我同事告訴我, 這裡很多人放飛劍的, 大家小心啦~



真的真的很多市民在這天壇公園, 有些在踢毽子, 有些在跳舞, 我想香港人就沒有這種閒情日誌啦~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e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